參考消息網10月10日報道 外媒稱,瞭解習近平治國理政的許多觀點,對於外界瞭解中國發展的大勢,瞭解中國道路和中國理念都極有參考價值。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0月9日報道,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中國學所所長張維為當日在該網撰文稱,過去三十來年,中國發展之快、變化之大,可謂人類歷史上所罕見。三十多年,外界對中國悲觀的預測幾乎都錯了,樂觀的幾乎都對了。原因是悲觀者誤判了中國發展的大勢。
  中國今天發展的大勢是什麼?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會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局編輯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上個月底剛出版。書中為這個問題提供了答案。
  文章稱,答案就是中國將從人民的整體和長遠利益出發,深化改革,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真正現代化,取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完全成功。
  習近平強調這一切的出發點是“為了人民的福祉”,“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的力量源泉。改革開放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積极參与,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一開始就使改革開放事業深深扎根於人民群眾之中”。習近平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瞭解民情,抓住重點,以點帶面,推動中國的全面進步。
  文章稱,書中介紹了習近平主持制定的宏偉改革藍圖,它涉及15個領域、330多項較大的改革舉措,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在介紹中國改革藍圖的同時,也介紹了這一改革藍圖的制定過程,有助於讀者瞭解中共中央的決策過程,這是一種“新型民主集中制”,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的迅速崛起離不開這種新型決策制度的成功。
  文集也闡述了習近平治國理政的許多觀點,包括關於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的關係,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內政與外交的關係等,包括關於改革開放、創新驅動、外交方針、國防建設、群眾路線、反腐倡廉、選賢任能等許多問題的論述,這一切對於外界瞭解中國發展的大勢,瞭解中國道路和中國理念都極有參考價值。
  這本書收集了習近平關於中國與外部世界關係的大量論述。這些論述已經或正在融入中國今天的戰略方針和外交政策之中。例如,他從中國文化的視角出發,提出了許多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外交理念,在中國與鄰國的關係中,他倡導“親、誠、惠、容”的理念,他強調中國對外關係中要有正確的義利觀。
  他提出了建設“新型大國關係”、“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一系列具體的共贏戰略。他認為各國應該“共同推動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應該“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反對干涉別國內政,維護國際公平正義。‘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
  文章最後認為,這本著作相當全面準確地反映了習近平的哲學觀、為政觀、改革觀、歷史觀和國際觀,展現了他治國理政的主要思路和風格,確實值得所有關心中國的人士細細品讀。
  【延伸閱讀】透視習近平周邊外交理念:親誠惠容打造命運共同體5月21日,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在上海世博中心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迎接與會領導人時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握手。中新社發 廖攀 攝5月21日,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在上海世博中心閉幕。亞信主席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亞信倡議國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亞信上屆主席國土耳其總統特別代表、外長達烏特奧盧共同會見記者。中新社發 湯彥俊 攝
  中新網北京10月10日電 題:透視習近平周邊外交理念:親誠惠容打造命運共同體
  記者 闞楓
  從去年3月至今,習近平就任中國國家主席後的外訪路線,近半落足在中國周邊。他的諸多外交創新,以及在周邊國家的系列演講,也凸顯出中國外交戰略對於周邊國家的側重。
  “親、誠、惠、容”,一年前,習近平曾以此定調新時期中國周邊外交理念。一年過去,回顧習近平的周邊外交動作,亦能透視中國外交深耕周邊的新思路。
  習近平出訪路線側重周邊 中國周邊戰略全面提升
  一年前的10月,中國高層以高規格專門召開了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確定今後5至10年周邊外交工作的戰略目標、基本方針、總體佈局,明確周邊外交工作思路和實施方案。
  在那場被輿論稱為“中國周邊外交頂層設計”的會議上,習近平在講話中,將中國周邊外交的重要性提高到民族復興的高度,並指出要與周邊國家“講平等、重感情;常見面,多走動”。
  一年時間過去,觀察習近平就任中國國家主席之後的外交路線圖,他亦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常見面、多走動”。習近平在中國外交上的諸多創新也體現著他對“周邊”的高度關切。
  自去年3月以來,身為中國國家元首,習近平已踏足全球近30個國家。其中,從中亞到東南亞,從東北亞到南亞,習近平的外訪路線圖中,周邊國家占據近半。
  其中,去年3月,習近平將俄羅斯作為就任國家主席後的首訪國,今年2月,習近平又專程出席在俄羅斯索契舉行的冬奧會開幕式;今年6月和8月,習近平又分別專程出訪韓國和蒙古國……在上述習近平創造的諸多中國外交創新中,到周邊國家“走親戚”式的訪問備受外界關註。
  此外,去年4月,習近平參加博鰲亞洲論壇,其中超過半數與會國是周邊國家;今年5月,10個周邊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來華參加亞信峰會,習近平與他們進行會晤。在中國主場舉辦的多邊外交平臺上,習近平依舊註重與周邊國家的互動。
  在外交學院教授蘇浩看來,習近平的出訪路線透視出,中國外交戰略正在經歷某種程度的轉型,周邊外交在整體外交戰略中的地位明顯提升,周邊外交的“首要”地位得以真正凸顯。
  “雖然我們一直說‘周邊是首要,大國是關鍵’,但是,過去中國的外交,著重關註包括中美關係在內的大國關係,可以說周邊外交要服務於大國關係,但是,現在以周邊外交為統領的外交戰略正在出現。”蘇浩向中新網記者表示,中國全面提升周邊外交,一方面有著地緣戰略的考慮,另一方面則是服務於自身改革發展需求。
  “親誠惠容”定調周邊外交理念 打造命運共同體
  在全面提升周邊外交戰略之際,中國新時期開展周邊外交秉持什麼理念?習近平對此有著深刻的思考。
  一年前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用“親、誠、惠、容”四個字來定調新時期周邊外交理念,他還要求“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增強親和力、感召力、影響力”“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
  一些專家學者分析,習近平“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這既是對新中國60多年睦鄰友好政策的總結,也凸顯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
  “以往中國的周邊政策多是提‘互利共贏’,但是,這往往被外界解讀為中國發展周邊關係多是以利為主、利益驅動。中國傳統上註重鄰裡之情,現在用‘親、誠、惠、容’來闡釋周邊理念,就把中國與周邊的關係進一步提升到情感高度,用‘情’粘合、塑造中國同周邊在利益、責任和命運三方面的共同體意識。”
  蘇浩分析,上述周邊外交的四字理念,實際上是中國新一屆領導層結合歷史與現實,對中國與周邊關係的一次重新定位。
  其實,觀察習近平在出訪周邊國家時的一些言行,無不體現著他對“親、誠、恵、容”四字理念的踐行。
  從為鄰居捧場,專程赴俄參加冬奧會開幕式,到“走親戚式”專程到訪韓國和蒙古國,習近平的周邊路線無不凸顯鄰裡之親;從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到倡導“亞洲新安全觀”,中國一再釋放以誠相待、承諾必踐的周邊外交誠意;從與周邊國家簽署諸多合作協議,到歡迎周邊國家“搭便車”,與周邊互惠共贏始終被習近平強調;從訪俄期間提出的“鞋子論”,到倡導中印做地區和平的穩定雙錨,與周邊包容發展亦是習近平的周邊外交理念之一。
  “一帶一路”串聯周邊 實現發展戰略對接
  其實,習近平針對中國周邊外交提出的“親、誠、惠、容”理念,有著更為具體的戰略支撐。
  去年9月,習近平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期間,提出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一個月之後,他在訪問印度尼西亞時,又提出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這兩大倡議被合稱為“一帶一路”,在此後舉辦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這兩大戰略均被強調。在去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一帶一路”寫入全會決定,成為國家戰略,有學者將此稱為中國深化改革開放和推進周邊外交的“大手筆”。
  縱觀世界版圖,“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無疑是從中亞、南亞兩個方向上串起中國與周邊利益的紐帶。
  在中國南亞學會會長孫士海看來,在亞洲這樣一個複雜的地區推進區域一體化並不容易。各個國家國情不同,發展程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背後還有複雜的各種勢力支持,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繁榮的大目標一致。“一帶一路”的落實,是要把中國的發展與各國的戰略需求對接。
  今年9月,習近平再度赴中亞,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並訪問塔吉克斯坦,此後他還依次訪問了馬爾代夫、斯裡蘭卡、印度。在提出“一帶一路”一年後,他親自前往各相關國家“路演”,推進“一帶一路”合作,並得到到訪國家積極響應。
  “這是中國在周邊的頂層設計。”在此次訪問中,習近平這樣表述“一帶一路”在中國周邊外交戰略中的定位。
  “用新的合作思路重新串聯起古代的兩條絲綢之路,可以讓周邊國家感受到他們自古就與中國存在的息息相關的合作聯繫。‘一帶一路’實際上是從具體戰略層面做實‘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蘇浩說,作為周邊外交的頂層設計,“一帶一路”正成為中國外交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新聯繫點。(完)
  (2014-10-10 00:21:15)
  【延伸閱讀】把作風建設和從嚴治黨新要求落到實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引起強烈反響
  新華網北京10月9日電題:把作風建設和從嚴治黨新要求落到實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引起強烈反響
  新華社記者
  “繼續打好黨風建設這場硬仗,以好的作風保障黨和國家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習近平總書記8日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行總結,對鞏固和拓展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全面推進從嚴治黨進行部署。
  廣大幹部群眾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說到了大家的心坎里,道出了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精氣神。廣大黨員幹部表示,要認真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深化和拓展教育實踐活動成果,把作風建設和從嚴治黨新要求落到實處。
   一份加強作風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的綱領性文獻
  “歷史使命越光榮,奮鬥目標越宏偉,執政環境越複雜,我們就越要增強憂患意識,越要從嚴治黨……”習近平總書記堅定的話語,使人警醒,催人奮進。
  中直機關各單位通過召開中心組學習(擴大)會議、機關黨員幹部大會等形式迅速傳達會議精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廣大黨員幹部備受鼓舞、倍感振奮。大家一致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全面系統地總結了教育實踐活動的基本情況、取得的成效和主要經驗,緊密聯繫全黨工作實際提出了從嚴治黨的八項要求,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指導性,是加強作風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的綱領性文獻。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在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也引起強烈反響,黨員幹部群眾認為,教育實踐活動凈化了黨員隊伍,再塑了黨的形象,進一步凝聚了黨心、民心,為作風的長遠建設奠定了思想、組織和制度基礎。大家紛紛表示,要始終牢記“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的告誡,鞏固和發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的成效,繼續堅持不懈抓緊抓好作風建設;繼續堅持教育實踐活動期間開展作風建設的標準,不斷加強自身作風建設;繼續按照教育實踐活動期間的整改承諾,堅持踐諾。
  各地各級黨委廣泛組織黨員幹部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切實用講話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大家紛紛表示,要堅持以講話精神為指導,認真落實管黨治黨主體責任,推動形成黨建工作新局面。
  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
  “各級各部門黨委(黨組)必須樹立正確政績觀,堅持從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大局看問題,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習近平總書記就新形勢下堅持從嚴治黨作出全面部署,明確提出要落實從嚴治黨責任。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馬永勝說,目前從自治區檢察機關查處貪污賄賂、瀆職侵權等職務犯罪案件的情況來看,對幹部要求不嚴、制度執行不到位,治黨不嚴的問題仍然是突出問題。總書記在講話中對從嚴治黨作了透徹的闡述,這對各級領導幹部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充分體現了我們黨高度的政治自覺和強烈的憂患意識。
  廣西平果縣縣委副書記陸志斌說,總書記要求各級各部門黨委必須樹立正確政績觀,堅持從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大局看問題,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政績,這給我們指明瞭方向,明確了要求,也給了我們今後更加理直氣壯地抓好黨建工作的底氣。
  “利劍仍需磨礪。”廣西大新縣縣委書記趙麗認真學習講話,感到責任更重了,“我們將堅決按照總書記關於從嚴治黨的八項要求,不斷加強黨的建設,築牢拒腐防變底線,打造一支風清氣正的幹部隊伍”。
  “基層黨建工作是黨在農村一切工作的基礎,黨建工作抓得好不好,會直接影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農村的貫徹執行,也會影響黨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吉林省農安縣龍王鄉黨委書記宇東說,鄉黨委書記今後首要職責是要切實抓好黨建工作。
  河北衡水市市委書記李謙說,總書記的講話給廣大幹部群眾吃下了“定心丸”,也為全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作風建設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我們今後將認真總結教育實踐活動經驗,切實肩負起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責任,以認真的精神把作風建設一抓到底,在抓常、抓細、抓長上下功夫,努力抓出人民滿意的成效。
  “我們要把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的一些好經驗、好做法固化下來,不斷鞏固擴大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尤其是要突出加強基層黨的建設,堅持依法治縣,從嚴治黨,努力向廣大群眾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吉林省農安縣縣委書記周賀說。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活動收尾絕不是作風建設收場,必須以鍥而不捨、馳而不息的決心和毅力,把作風建設不斷引向深入……”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回應了廣大幹部群眾把作風轉變的好勢頭保持下去,讓作風建設要求落地生根的強烈願望。
  “中央動真、碰硬、真抓實幹,使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發生了很大轉變,會議少了,公款消費少了,黨員幹部也更加貼近群眾了。”上海國際港務集團教授級高工、全國勞模包起帆說,“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發現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科研工作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學術風氣端正了,科研工作者也更加求真務實。”
  作風建設沒有休止符。經過教育實踐活動,全黨改進作風已經有了一個良好開端,但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也同時指出,取得的成果還是初步的,基礎還不穩固。
  “總書記的講話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作風建設不斷引向深入進行了再動員、再部署,為全縣黨員幹部切實加強自身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甘肅省和政縣縣委書記李國輝說。
  上海寶山區區委書記汪泓認為,接下來,我們黨員領導幹部貫徹群眾路線的自覺性還要繼續增強,標本兼治解決“四風”的工作還需進一步努力,作風建設常態化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我們要在今後工作中不斷努力鞏固和擴大教育實踐活動成果。
  “群眾的口碑,就是對我們最大的獎盃。我們一定要把實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堅持立行立改、即知即改,緊緊圍繞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問題,努力把群眾參與的熱情激發好、反映的問題解決好、切實的利益實現好,讓群眾看到具體的行動,感到積極的變化,得到更多的實惠。”河北省正定縣委書記王韶華說。
  “一年多來教育實踐活動取得的成果鼓舞人心,人們從中看到了黨的變化,看到了國家的希望。實踐證明,我們黨是有能力管好黨、治好黨的。”山東省委黨校副校長王延超說,只要我們深入貫徹總書記講話精神,持之以恆地抓作風建設、堅持不懈地抓黨的建設,扎實工作、銳意創新,就一定能在實現中國夢的徵程上寫下更加精彩輝煌的篇章。(記者張曉松、華春雨、賈遠琨、王海鷹、王軍偉、齊海山、賈立君、王博、白林)
  (2014-10-09 23:34:05)
  【延伸閱讀】新華社評論員:提高認識 用好經驗——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重要講話之二
  提高認識用好經驗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重要講話之二
  新華網北京10月9日電(新華社評論員)認識和經驗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一年多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收穫的豐碩實踐成果、制度成果、理論成果,為推動黨的作風建設持續深入,進一步提高黨的建設水平和執政能力加固了思想基座、夯實了制度基礎。
  “這次教育實踐活動是在總結運用黨內歷次集中教育活動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開展的。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對新形勢下如何開展黨內集中教育活動取得了新的認識、積累了新的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從黨的建設歷史傳承與時代創新的維度,全面總結、深刻揭示出本次活動帶給全黨思想認識上的啟發和實踐行為上的推動。
  必須突出重點、聚焦問題,必須領導帶頭、以上率下,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必須嚴字當頭、從嚴從實,必須層層壓緊、上下互動,必須相信群眾、敞開大門。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六個必須”,既是優良傳統的回歸弘揚,也有與時俱進的創新做法,把握了作風建設的內在規律,適應了形勢發展的客觀需要,更以鮮明的問題導向實現了創造創新。這次活動積累的寶貴實踐經驗,是指導今後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遵循。
  教育實踐活動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四風”積弊,出重拳、下狠手、執鐵律、建真章,以反“四風”為突破口,抓住要害、直擊七寸、集中發力、持續用勁,作風明顯好轉。回過頭看,“四風”問題之所以越堆越多、越攢越大,以致沉痾淤積、頑瘴不化,和以往整治面失之於寬,整治力失之於軟不無關係。只有集中火力,聚焦癥結,扭住關鍵問題的“牛鼻子”,才能綱舉目張,一點突破而全線推進。本次教育實踐活動在這方面旗幟鮮明、毫不含糊,整治行動錘錘砸在作風方面存在的重點問題、關鍵環節上,正所謂“找準靶子、點中穴位”,因此取得群眾普遍滿意的良好效果。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本次活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從一開始就強調領導帶頭,中央領導率先垂範、親歷親為,各級領導不搞特殊、把自己擺進去,一級帶著一級乾、一級做給一級看,形成有效的壓力傳導,在標準執行上做到一把尺子、沒有例外。領導幹部敢於拿自己開刀、“向我看齊”,廣大黨員打消顧慮、積極跟進,以上率下、上下互動的力量交匯在一起,充分彰顯黨作為整體的凝聚力、戰鬥力、執行力。上下齊心,其利斷金。8600多萬名黨員思想和行動高度統一所擁有的力量,是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的底氣所在,也是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偉大夢想的有力保障。
  群眾路線核心在“群眾”二字。人民群眾是黨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歸依。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推動黨的作風建設,就是要把人民群眾當作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把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評價標準、檢驗標尺。這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今天黨的事業欣欣向榮的活力之源。活動自始至終圍繞群眾所思所想所願開展,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堅持開門搞活動,誠心把群眾請進來,真心請群眾來評價,不搞閉門造車、自說自話,群眾不滿意不算達標、不能過關,群眾滿意才能驗收合格,以此確保活動不虛不空不偏,取得實效。實踐再次證明,群眾路線這個黨的傳家寶、生命線,任何時候都不能丟,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走好。
  經驗是過去實踐的總結,也是創造未來的指引。帶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豐碩成果、寶貴經驗,我們黨必將以更加強健的肌體去接受時代風浪的考驗,向人民交出無愧於歷史使命的執政答卷。
  (2014-10-09 20:39:08)
  【延伸閱讀】人民日報評論員: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
  --二論學習貫徹習近平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
  新華網北京10月9日電 10月10日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二論學習貫徹習近平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煥發出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於各民族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和精神依歸;在歷史波瀾的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就在於凝結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
  “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著眼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發展史、中華民族始終追求團結統一的奮鬥史,深刻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方向和路徑,為我們做好民族工作註入了思想能量、提供了重要遵循。
  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歷史深刻表明,中華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改革開放36年來,正是有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我們才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中華民族才能夠從容自信地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就是為什麼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要加強民族團結、築牢思想基礎的根本所在。
  做民族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民族團結,說到底是人與人的團結。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既要著手做好民族團結各項具體工作、不斷創新載體和方法,又要著眼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解決民族問題,不能只見物不見人,不僅要解決好物質方面的問題,也要解決好精神方面的問題。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我們在繼續用好發展這把鑰匙的同時,必須把思想教育這把鑰匙用得更好。
  人心相聚,根本的在於價值相通,認同相一。而文化認同則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認同問題解決了,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就會鞏固。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族人民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更是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脈相承的價值追求。這種同宗同源的文化和價值淵源,是加強文化認同的豐厚土壤。不斷深化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不斷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就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風險,我們都會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沒有各民族的共同團結奮鬥,就沒有中華民族的今天;沒有各民族的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就沒有中華民族的明天。把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戰略任務來抓,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築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基礎,我們就一定能凝聚起磅礴力量,共同推動實現13億人民的偉大夢想。
  (2014-10-09 20:18:13)
  【延伸閱讀】習近平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講話引文典出何處
  新華網北京10月9日電 據新華社“新華視點”微信報道,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做了重要的講話,講話中多處引用古語古訓。這些古文凝聚著中華民族先賢的智慧,背後的典故、出處皆大有文章。
  1.“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典出】: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原文】 :對於人,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對於敵,擊潰其中十個師不如殲滅其中一個師。
  【釋義】 :傷害一個人,與其動他十個指頭,不如集中打斷他一個指頭;與其泛泛地打一些消耗戰、拉鋸戰,不如狠狠地打一個殲滅戰,這樣吃掉一個敵人就少一個敵人。
  2.“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
  【典出】:(唐)李世民《帝範·崇文第十二》
  【原文】:“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自非上德,不可效焉。”
  【釋義】:以上等作為準則來效法,只能得到中等的效果;以中等作為準則來效法,因此只能得到下等的效果。
  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典出】:(漢)王充《論衡》
  【原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經誤者在諸子。”
  【釋義】: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過失的人在民間,知道經書有錯誤的人在諸子。
  4.“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典出】:《老子》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釋義】:做事,要在尚未發生以前就著手;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
  5.“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典出】:(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原文】:“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釋義】: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
  6.“觀於明鏡,則瑕疵不滯於軀;聽於直言,則過行不累乎身。”
  【典出】:(漢末魏初)王粲《仿連珠》
  【原文】:“臣聞觀於明鏡,則疵瑕不滯於軀;聽於直言,則過行不累乎身。”
  【釋義】:經常用明鏡照照自己,那麼污垢就不會存留在身上;能聽取直率的批評,就可以擺脫錯誤行為的牽累。
  7.“奢靡之始,危亡之漸。”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典出】:(宋)歐陽修 《新唐書·宋祁列傳第三十》
  【原文】:“雕琢害力農,纂繡傷女工,奢靡之始,危亡之漸也。”
  【釋義】:雕琢和纂繡之事雖小,卻會勞民傷財,奢侈糜爛的開始就是國家危亡的徵兆。
  8.“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典出】:《尚書·旅獒》
  【原文】:“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釋義】:不顧惜小節方面的修養,到頭來會傷害大節,釀成終生的遺憾。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
  9.“道私者亂,道法者治。”
  【典出】:戰國《韓非子·詭使》
  【原文】:故《本言》曰:“所以治者,法也;所以亂者,私也。法立,則莫得為私矣。”故曰:道私者亂,道法者治。
  【釋義】:所以《本言》說:“國家安定靠的是法,國家混亂根子在私。法立起來的話,就沒有人再行私了。”所以說:傾向於私行的,社會必然混亂;傾向於法的,社會一定大治。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2014-10-09 10:30:09)  (原標題:張維為:瞭解習近平治國理政觀點 把握中國大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j93zjnez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